close
萬華剝皮寮的故事
[剝皮寮的歷史背景] 以下文字介紹來自:http://www.peopo.org/yuo/post/43907
剝皮寮位於老松國小校園南側,今萬華區廣州街、康定路及昆明街所包圍之街廓,據地方耆老所言,剝皮寮乃因清朝時期福州商船運進杉木,在此剝去樹皮而得名。現鄰近康定路、廣州街交會口一帶的路段,則因早期發展為煤炭販售散地而通稱「土炭市」,當時曾是商業交易熱絡的街道,擁有不少精緻洋樓房屋,該街道約成形於1850年代的台灣清治時期,而自清朝至今,仍保有初期開發的空間特色與都市紋理。
因為該長約數百公尺的街道於1945年之後,列為老松國小的校地預定地且不能增建改建,因此意外被完整保留。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於2003年8月成立剝皮寮古蹟保存再利用的經營團隊-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。2004年,該街東段部分整修成歷史街道區,不過緊鄰該國小的西段部分,仍維持頹圮的老舊建築模樣。
[名稱的演變]
福皮寮街→ 福地寮街→ 北皮寮街→ 剝皮寮街
「剝皮」一詞的由來眾說紛紜,目前仍舊沒有確切的答案,或以字解釋著眼,認為「剝皮」之名來自於剥樹皮,剥獸皮;另有發音相類著眼,認為「剝皮」即是「北皮」各家說法莫衷一是,仍待進一步的資料加以考證釐清。
您想進一步了解[剝皮寮的故事]嗎?請進入:http://www.peopo.org/portal.php?op=viewPost&articleId=43907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